衡山旅游个性才是价值——2016吉剧晋京展演启示-四平好人

个性才是价值——2016吉剧晋京展演启示-四平好人思浓思雨

个性才是价值
——2016吉剧晋京展演启示
2016岁末神皇弃少,吉林省文化厅主办、吉林演出责任公司承办的“2016年吉林省优秀戏曲剧目晋京展演活动”在北京举行。此次展演,京剧《杨门女将》、吉剧《江姐》、《罗密欧与朱丽叶》、《真假孙悟空》分别于12月17日至22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吹沙填海。此次进京虽然吉剧的剧作数目只有三台,但是都是近年以来吉剧创作的最优作品,均为“桃李梅”大奖作品,同时也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作品。《江姐》是革命题材主旋律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吉剧鲜见的跨文化尝试力作,《真假孙悟空》是超越了儿童剧而独具中国戏曲最本质艺术精髓的佳作。从这三台剧目的展演,我们不仅能看到吉剧创作的缩影,看到吉林作为文化大省的精神风貌,也更能从中生发很多对中国戏曲整体与现状的思考,而后者显然比单纯的展演和评奖更具有意义。

一、个性,才是价值!
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京上演的同时,法国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正以绝对经典的地位和力量掀起京城中产追捧的狂飙。演员的高颜值、具有电子音乐元素的全新音乐剧创作思路、浪漫主义的古典模式等等都使这部剧作成功地表达了莎士比亚那个“世界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与此同时,两岸共同打造的新编昆曲《醉心花》正在南京首演,那是一个试图用东方的艺术语汇去讲述西方经典爱情的尝试。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被移植到传统与古典的东方,主创团队力求用东方的艺术方式讲述经典爱情。在这两部作品面前,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似乎并没有太多“优势”。演出结束后,现场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被问及观感时,回答是:“不一样”,“很特别”。那么,这个“不一样”又是什么?
“不一样”正是个性谷薇。而艺术,是最需要个性的一件事情。
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序幕《一见钟情》开场,使用交响乐伴奏,创腔大胆融合流行音乐元素,主题歌《爱不知所起》在歌词写法上借鉴古典诗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而最终直接指向通俗“相思入骨,总有那梦醒时分”,演员的表演,从肢体到台词全部抛弃程式而话剧化……看惯了京剧的北京观众坐不住了,觉得这还是不是戏曲毛晓沪?
这个问题可以说从吉剧创生那天就在讨论了,是不是戏曲?其实背后被偷换的是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按照京剧的标准来看待的戏曲?”众所周知,吉剧的母体艺术是二人转,二人转是中国北方大的俗曲系统,也是弦索腔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雍正解放贱民令》颁布以后,中国戏曲因为艺人身份的解放而迅速迎来了黄金时代的发展,二人转正是这一时期最珍贵的产物。它海纳百川化他为我,吸收一切时曲小调是其丰富自己的重要依据,而这同时也成其为自身最主要的特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造剧运动时期,文化与行政部门按照行政的区划而不是声腔的自然流变创造出了“吉剧”、“龙江剧”还有已经消失多年的“龙滨剧”,这些剧种的差别只是二人转自身一体内因为地域和流派而形成的表演风格上的细微差别,但是却被作为剧种特色而固定下来。那么,这已经是历史和事实,也是整个中国戏曲在那一时期走过的共同的“精致化”道路,这件事本身已经没有判断性的对错可言。更深的问题在于,当吉剧作为一个剧种被确立下来以后,它的发展确实是按照京剧的艺术标准来完成的。锣鼓的增加,身段和表演程式,行当的划分,这些都是新兴剧种曾经面临的问题。《蓝河怨》、《桃李梅》、《包公赔情》、《三放参姑娘》等等吉剧最优秀的剧作既是对二人转在走向“精致化”道路上优秀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逐渐靠拢京剧的艺术标准的一个隐秘的进程。
那么,在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这种不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精致化”的当下,我们的吉剧应该走向何方?又应该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应该知道,别人的“看得惯”和“看不惯”与自己真正要努力完成的艺术实践是一件未必相关的事情,我们还应该看到,自己的这种“不一样”才是自身最宝贵的艺术个性。

那么我们回看《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一部具有跨文化意义的尝试性的作品,对于四平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这样一个二级资质的艺术表演团体,这背后是一种多么大的基于艺术追求的勇气,又是体现了怎样的一种宝贵的民间视角和立场的对西方经典戏剧作品的理解。从主创者之外的观众视角来看mezco,老工业基地的最底层的东北民众又是如何通过这样的跨文化戏剧作品获得了看世界的窗口明十三陵简介,他们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啊,除了二人转那熟悉的旋律,除了这种基层剧团的演出,你让他们去哪里了解莎士比亚?因此,从这两个角度上看,《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作品,是绝不能使用昆曲和京剧那样“大戏”的标准来看待和衡量的,更不能用原版音乐剧的艺术水准,用带着背后强大的传统文化背景的昆曲的标准来将它们放下一起。虽然那样有失公允,但如果真的放在一起,吉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许并不失色,因为那里面的角色和表演也是浪漫唯美的音乐剧和空灵典雅的昆曲所没有的,永远不能具有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戏骨是李春杰老师,这位当年在双辽地区家喻户晓的二人转演员有着天赋的嗓音条件和东北文化数十年演出实践浸染出的表演特色,1993年她就囊括了文化部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表演奖爬泳。这样一个老演员老艺术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承担了最主要的表演中枢的作用。从阳台思春中对二人转身段的典型运用,到后面几乎每场戏都承担主要功能的串场的“说口”,观众在引俊不止中似乎把这出最经典的悲剧变成了娱乐喜剧的观剧体验。这是个问题还是个缺陷?我认为不是缺陷,而是特色,是个性,是戏剧版图中关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这一版”。试问如果没有李春杰的表演,没有这样的喜剧效果,依靠两位东北特色并不突出的年轻演员的表演,谁还能记得住吉剧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呢?因此,我们认为,四平此次排演的这出“向莎士比亚致敬”的作品,还没有放开,在经典面前仍然有拘紧感和束缚感。

二、要完美,还是要丰富?
众做周知,吉剧的母体艺术是二人转。二人转在艺术构成上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丰富。从明清俗曲到村坊小调,都可以在二人转各个时期的音乐构成中找到;从扑跌翻腾到各类杂耍说口,也都可以在二人转“下装”的表演中看得到。二人转也是也不是丑角的艺术,因为它有的是“下装”这一独特的“行当”脚色,下装表演的丰富性远远超越戏曲或者西方戏剧标准的丑角的艺术。因为“千军万马,就是咱俩”,以少胜多以简代繁才是其特色也是其形成演出样貌的原因王馨可,正因为曾经的“贫困”才形成了独特的“丰富”。吉剧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创制的,王肯那一代戏剧工作者以筚路蓝缕的戏剧改造精神完成二人转到吉剧的转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吉剧的特色不能丢失,而这一特色,并不仅仅是通常理解的音乐特色。更是要守住“丰富”二字。
此次进京展演的吉剧《江姐》是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主旋律剧作。相同表现内容的剧作不仅不鲜见衡山旅游,且都是深入人心之作,歌剧《江姐》、京剧《江姐》、一直到近期颇为青春版的电视剧《江姐》都各具特色。那么,这样一种同题翻创相当频繁的作品,如何才能立得住叫得响呢?吉剧《江姐》确实具有自身的特色,但这个特色并没有过多地在年轻的主演那里显现出来,虽然刘洋做为吉林目前最优秀的吉剧演员对江姐这样一个舞台形象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气质上的把握。但总体来看,可以提升的空间还有更多。这样认为的理由不在刘洋台湾蝴蝶谷,而在吉剧青衣这个行当。吉剧的青衣行当如果放置在与其他地方戏剧种横向比较的位置上看,并没有什么值得过多质疑之处。但二人转中的“上装”和吉剧青衣行当的审美风格与走向是存在差别的,二人转“上装”虽然讲究风格柔美,但更多是体现柔媚与风骚之感红天蛾,如果非要和大戏的行当相对应,“花旦”的表演美学和其更为接近黄频捷。因此,从剧种自身发展特点来看人造猪耳朵,吉剧的青衣行当几乎是一个完全新创的行当,她可以继承的传统其实是少得可怜的。这样一来,演员所能努力达到的就只能是在表演上趋近其他剧种和大戏的动作、程式以及表演风格。那么,这样一来,吉剧的江姐除了演唱上的特点,就失去了自我。也就是说,无论这种表演看上去多么完美,都有违“丰富”。也可以说,吉剧江姐和同类题材剧作相比,十分完美,但唯独在行当美学特征上有失“丰富”。但是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江姐的革命英雄形象不可能容纳更多的“丰富”,这个形象本身也是“程式化”的。《江姐》当然不失为一出好戏,刘洋的表演也是高水平的,但如果我们能更多地思考吉剧行当美学的分割和未来的发展,那吉剧的表演和创作实践将会更好。
三、儿童吉剧的大情怀!
此次展演的一大热点是吉林东北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作的儿童神话吉剧《真假孙悟空》。推出这部作品的东北风艺术团是民间二人转重要的演出团体,这个团体的特别之处在于始终将二人转的民间表演特色精致化黄瀞怡,传统剧目的演出努力现代化。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转型既比专业团体更多地继承了民间表演的精华,又没有放任自身的演出而流于低俗化和完全的市场化。这种发展方向是令人称赞的,因为很有可能为二人转乃至其他民间传统艺术寻找到一条切合当下又不失传统的路子。
《真假孙悟空》是以儿童剧的面目和形式出现的,但作为成年的观众,却在知情剧情的情况下能不具有强迫性地完成整个演出的观演过程。这个过程里,最重要的是表演。也就是说在熟知剧情的情况下,是整台戏的表演紧紧抓住了观众。王庆峰与徐阳两位孙悟空均是桃李梅大奖的获得者,猪八戒的扮演者更是东北四大名丑之称的朱伟,此外的唐僧、沙僧、群猴、小沙弥等,只要是上台的演员都是那种二人转特有的浑身是戏的表演,章丽厚这种充满娱乐精神的表演活力是民营剧团特有的,也是二人转演员特有的,更是吉剧应该精准继承和过滤发展的。除了表演,剧本的重新创作也恰如其分地显示了创作力量,编剧孙喜军和导演马世杰将西游记故事当下化,解构精神无处不在。唐僧会唱出“孙悟空我整天和你担惊受怕,你再折腾你就走人吧,这个团队我是老大”这样具有意味感的唱词。因此说这出戏做为儿童剧只是就题材归类而言,其实是面向大众而共赏的。
这种切入当下与面对民众的创作与演出态度在当今剧界是极为宝贵的,也真真切切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上的讲话“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人民”。笔下有人民Avazu,对于戏剧工作者,正是要写面向人民的戏,满足人民娱乐需要的戏,而这一次的真假孙悟空,民营剧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当然,岁末汇演为我们带来的惊喜距离全面振兴吉剧还尚有距离,汇演的成功能够充分说明的是当前东北地方戏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从中看到创作导向、看到创新与继承的并重,也看到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自信,但创作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音乐的传统继承工作尤其重要,表演上还应该更重视对母体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从而形成更鲜明的剧种特色。而这些都既是问题也是方向,困难与挑战并存。如果此次汇演能让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那么也正是汇演具有的真正意义了桂东新闻网。但不管怎样,我们的宗旨应该是:个性,才是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 副研究员 孙红侠)
孙红侠,女,1975年生,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北京市委社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第18期文艺评论班特聘导师,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客座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5广播剧剧本大赛终评评委,中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戏曲大讲堂讲座教授。
在《戏曲艺术》、《中国戏剧》、《中国文化报》、《戏曲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百余篇,两次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专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戏曲》、《二人转戏俗研究》、《剧种变迁中的二人转研究》、《王瑶卿评传》、《伶人逸事》。

作者:admin 2017年0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