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综合】-于庆山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综合】-于庆山



特别声明
以下内容为公众号:药师帮药学习教研团队精心编写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证
(1)症:表面现象;证:本质;病;
(2)辨证与论证的关系:中药既辨证又辨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二、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
即阴阳相反,表现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平阳秘”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双方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互用:相互奖资生,相互促进又见春天。
阴阳的消长平衡
量变过程—“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的相互转化
质变过程—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变。
2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诊断应用

上、外、背、五脏、脉象(浮大洪滑)、外科(红肿热痛)、温热、辛甘淡

下、里、腹、六腑、脉象(沉小细涩)、外科(除以上外)、寒凉、酸苦咸
治疗疾病
应用
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任何一方虚损可致对方中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治疗基本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
确定
治疗
原则
阴阳
偏盛
采用“损其有余”二均为实证金萱作品集。=“实者泻之”
阳偏胜—“热者寒之”
阴偏胜—“寒者热之”
若另一方偏衰,应兼其不足,酌扶阳或益阴
阴阳
偏衰
阴虚:不能制阳,属虚热,不能直接用寒凉药折热
须“阳病治阴”—“壮水之主穆岩,以制阳光”
“阳中求阴”—补阳时,兼补阴药。
阳虚:不能制阴,属虚寒,不能直接用辛温发散阴寒
须“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补阴时,兼补阳药。
记住:治什么就是什么虚;求什么就是补什么,就是什么虚。
三、五行学说
1五行分类

“木日曲直”
具生长、升发、条达






“火日炎上”
温热、上升






“土爱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长夏



“金日从革”
清洁、肃降、收敛






“水日润下”
滋润、向下





2五行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相乖与相侮关系:发生相乖时,同时发生相侮
(2)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肝病传脾(木乖土)。
分析:脾应为黄色(土),而变化青色(木-肝),即为木乖土。
(3)
3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
滋补肝肾法
滋补肝肾之阴而敛肝阳
培土生金
滋养脾肺法
补益脾气而补益肺气
金水相生
滋养肺肾法
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
益火补土
温肾健脾法注:本火指命门之火约等于肾阳,而非心火
温肾阳而补脾阳的治法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法—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
蔬肝健脾法
蔬肝、健脾、和胃治法
培土制水法
敦土利水法,注:本水指水肿、水湿
健脾利水而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
佐金平木法
滋肺清肝法
滋肺阴清肝火治肝火犯肺
泻南补北法
南-火-心 北-水-肾,
泻火补水、滋阴降火
泻心火补肾水以台心火不交病证的治法。
记住:凡补就是相生确定的,凡有泻的就是根据相克;或根据出现的五行,再根据规律确定。
针灸疗法应用
“五输穴”
精神方面应用
记用五行关系“怒喜思悲恐”
四、藏象
1五脏六腑
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泄:肝、心、脾、肾(5个);
六腑——传化水谷,传化而不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6个)
注:胆既是六腑又是奇之腑,奇恒之腑——胆、脑、髓、骨、脉、女子胞(6个)
2五脏

五行
五脏
常用古语
表里脏腑






生理功能


在华:“爪为筋之余”






1主疏泄
2主藏血
主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调畅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伤肝”,神志与心分不开外,还与气的推动疏通气机分不开。
2.促进消化吸收—一方面能调畅胃气机,又能促进胆液生成。
3.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血液、津液运行有赖于气的升降和出入运动
2主藏血
贮藏血液和调整血量。

五行
五脏
常用古语
表里脏腑





主生理功能


液:“血汗同源、汗为之液”其华:“其华在面”
在舌:“舌为心之苗”
小肠





1主血脉
2主神志
主生理功能
1主血脉
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行;有一定化生血液作用(与肺);对血液生成有化赤的作用。
2主神志
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西医区别是大脑主管思维等)

五行
五脏
常用古语
表里脏腑






生理功能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在志:“思则气结”
在体:“治痿独取阳明”——治疗四肢痿废治脾胃






1主运化
2主升清
3主统血
主生理功能
1主运化
把水谷化为精微,传输入心肺,并布散全身。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2主升清
一、把水谷精微上输入心肺,化成气血后而营养全身;二、维持体内脏腑的正常位置不下陷。
3主统血
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与气血生化之源有关,正常则气血充盈。

五行
五脏
常用古语
表里脏腑






生理功能


“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行水”
“肺为气之主”
大肠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
4肺朝百脉
主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同时将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在肺合生成宗气,贯心脉行心血;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2主宣发肃降
主宣发:一、排出体内浊气;二、将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等到烟火清凉,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主肃降:排出肺中各种异物。
3通调水道
一、通过宣发将体内津液和水谷津微布散全身,调节腠理使汗液排出;二、通过肃降将体内水液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生成尿而排出体外。故有“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五行
五脏
常用古语
表里脏腑






生理功能


“先天之本”
“肾为气之根”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在体:“齿为骨之余”“脑为髓之海”。
其华:“发为血之余”
膀胱
脏腑表里
少三焦







及二阴
肛与尿道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液
主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
“后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
脏腑运化的水谷精微代谢后的剩余部分与先天之精同藏于肾。
主生长: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榕树头讲鬼,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有关。
主生殖:一方面,肾能藏精,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二、肾精化生“天癸”—促进生机能成熟的物质,由先天之精所化,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成熟。
2主水液
指精气的气化功能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3主纳气
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与肺所主,但及入之气须由肾摄纳,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深度。
4濡养温殉脏腑
肾有肾阴、肾阳对机体各器官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
3五脏之间的关系
关系
常用古语
心与肺
心与血,肺主气,
两者是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呼出心与肺”
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
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
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心与肾
表现一是心阴阳与肾阴阳依存关系。心属火,肾属水,
二是心血与肾精方面的依存关系。血与精可以相互化生。
“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心火下降于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于心,使心阳不亢。关系
常用古语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肺与肝:表现气机的调节作用。
“肝火犯肺”
肺与肾:津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脾与肝:表现食物消化与血液生成贮藏
脾与肾: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关系
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两者相互转化。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4六腑的生理功能
表里(五脏
生理功能
备注
常用古语


贮藏的排泄胆汁
因为本身不传化饮食,与胃、肠不同,故又为“奇恒之腑”


1.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中饮食必须进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
胃又称“太仓”“水谷之海”,胃重要“人又胃气为本”“有胃则气生”
小肠

1. 主受盛和化物
2. 泌别清浊
受盛胃的食物与进一步消化
一将食物分为水谷精微与食渣;二吸收水谷精微,向下传输食渣;三是吸收大量不,无用水渗入膀胱。
“小肠主液”
大肠

传化糟粕
接受小肠食渣,并吸收部分水液,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
“大肠主津”
膀胱

贮尿与排尿
多余代谢后津液,经三焦下达于肾与膀胱,生成尿液。排出。
三焦
整体
主持诸气,司全身的气机与气化
局部
上焦
指横膈之上,包括心、肺两脏,主司呼吸与血脉,将水谷精微布达全身如雾露一样滋润全身
“上焦如雾”
中焦
指横膈之下,脐之上,包括脾胃。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
“中焦如沤”
下焦
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以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
“下焦如渎”
5奇恒之腑
考脑和女子胞
生理功能
备注
常用古语

1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2脑主管元神
脑与五脏关系:中医学将精神情志活动与心、肝、肾关系最密切纨绔法师,将脑的病变多归于这些脏器的失常之中。
“脑为元神之府”,记忆亦为脑所主
女子胞
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地方
影响女子胞功能的因素:(即肾、肝、冲任脉三者对女子胞影响)
1.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人进入老年,肾精气减少,天癸随之减少,故绝经,不能再孕。
2.肝气肝血的作用:一、肝主疏泄,月经通调和排卵功能密切相关;二,肝藏血,月经量和孕育胎儿。
3.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任脉——与妊娠有关。
人体气血通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胞中,平时可发生月经,孕时则养育胎儿。
故女性又以“肝为先天”
“冲为血海” “任为主胞”
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
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转换为心血
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气之余,双靠的疏泄而排泄和发挥作用
肺与大肠
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
气虚便秘
肾与膀胱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
脾与胃
1. 一纳一运 2。一升一降 3.燥湿相合: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使润而恶燥
五、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来源
父母先天之精气+饮食营养物质+吸入的清气。故气为肾、脾胃、肺有密切关系
功能
作用
影响
1.推动
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和动;水液代谢。
2.温殉
正常体温;各脏腑、经络正常运行;血和津液保持液态在体内运行—“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
3.防御
一通过护了肌表防止外邪入侵;二对侵入的外邪进行斗争
4.固摄
一、对精、血、精具有防止无故流失;二、各脏腑的相对位置固定
5.气化
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饮食转为水谷精气,再化生为气、血、精、液
运动
气的运动,就是“气机”,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肺主呼气(出);肺吸气,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肺宣发沉降,胃主降浊(降),肾水长腾,脾主升清、肺的宣发(升),所以肺包含了所有的“升降出入”
分类与分布
别名
来源
生理
与疾病关系及临床
元气
又称“原气”,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来源先天之精+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和培育。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腠理。
元气充足何健威,则脏腑活力旺盛桫椤怎么读,机休素质健强。
宗气
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个,称为“气海”“膻(本处读和tan)中”
来源水谷精气与吸入的清气,即宗气与肺、胃关系密切。
宗气贯注于心肺之脉。
走息道行呼吸——故语言、呼吸强弱;贯注心脉行气血——气血运行、肢体寒温、视听、心博强弱及其节律
临床上以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
营气
又称“荣气 四海:气海—宗气积聚处;血海——肝脏(冲脉);髓之海——脑;水谷之海—胃。
来源水谷精微。运行脉中
一、营养全身;二、化生血液
运行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与血液关系好。故有“营血”并称。
“营在脉中”,守内而属阴
“卫在脉外”,守外而属阳
卫气
又称“卫阳”。
易错点:只在肌表。正确是全身。
来源水谷精微。运行脉外,运行中皮肤、分肉之间。
一、护卫肌表防外邪入侵;
二、温差脏腑、肌肉、皮毛。
三、调节汗控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伍舜德。
人体卫外功能强弱、维持体温能力与卫气关系密切

概念
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
与疾病关系及临床
来源
营气+津液+肾藏精化生而成。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另肾精与血可相互转换“精血同源”
运行
其运行与心、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防(除肾以外)相互配合下进行。
脉道通利——若痰,瘀阻,引起血运不畅
寒热变化——血“喜温而恶寒”
功能
1.营养和滋润作用;二、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虚、血热时可致健忘、失眠、惊悸、昏迷等
气与血关系
1.气能生血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转化为血;另精转化血亦需气的作用。
治疗血虚时——常于补血药中加补气药。
2.气能行血
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血行失常时——配合降气、理气、补气药
3.气能摄血
4.血为气母
血是气的载体,“血为气母”,“气为血帅”
津液
概念
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器官的内在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包括胃液、唾液、肠液、关节液。津与液的区别:

相同:同是水液,源于饮食。
可相互转换“伤津”“脱液”
质清稀、流动性大。分散于肌表、肌肉、孔窍,并能渗注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质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许乃涵。
代谢
生成:胃“游溢精气”、小肠“分清泌浊”,再“上输入脾,以三焦输布全身。输布与排泄:主要与脾(传输)、肺(宣降)、肾(蒸腾气化)有关。
功能
滋润和濡养
化生血液
运输代谢废料
津液在代谢过程中将废料收集,运输到排泄器官送到体外
七、体质
休质
阴阳平和型
自身调节能力强,一切生理功能强,不易感受外邪,即使外患也易痊愈。发病多为实证、表证。
偏阳质
体形较瘦,平时畏热、喜冷,动则易汗出,喜饮水,舌苔偏黄。
偏阴质
体形较胖,平时畏寒,喜热,胆小易惊,舌质偏淡。
八、病因
病因
六淫
“六气”太过,形成“六淫”,六淫可转换:寒邪入里可化热,暑湿之邪时间太长可化燥。
六淫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面、阳经和肌表);
2.风邪善行而数
3.风为百病之长
阳邪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阳寒”.
2寒性凝滞,主痛“不通则痛”
3寒性收引“寒则气收”,无汗。
阴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夏天感
2者性散,耗气伤津。出汗后就伤津,中暑可昏。发热、口渴、心烦
3暑多夹湿。夏季湿度大,除发热外,还有四肢困倦
阳邪
湿
1、湿为阴邪,易阳遏气机,损伤阳气。冯天魁常先困脾,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
阴邪
2、湿性重 浊,指湿邪可见头痛如裹,周身困重,若留关节,则出现关节疼痛“湿痹”。 “浊“—秽浊,指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小便浑浊、白带
3、湿性粘滞:一湿邪致病多黍滞不爽,如排出物多滞涩而不畅。二、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4、湿性趁下,易伤阴位,出现水肿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秋天感。
2、燥易伤肺。“肺喜润而恶燥”出现干咳、痰液胶黏难咯零zero。
没阴阳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伤人,高热、心烦、神昏
2、火易伤津耗气。致口干、大便便结
阳邪
3火热易生风动血。一、因火伤津使筋失滋养,引起“肝风内动”称“极热生风”,出现角弓反张;二、因火使血加速,出现出血现象
4火热易发肿疡:火热入血分聚于局部,腐化血肉,发用肿疮疡。
总结:
伤津:暑、燥、火;伤阳气:寒、湿;伤津耗气:火、暑
疫疬
大头瘟、白喉、天花、霍乱、鼠疫等多从口鼻入侵。
七情
五志“怒喜思悲恐”加“忧惊”
直接伤内脏
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思忧伤肺、悲恐伤肾,但又以肺、脾、肝为多见。
影响内脏气机
气机=气的运动。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但最先影响心脏功能。
饮食不调
过饥
气血不能补充致脏腑衰弱,二是正气不足,抵抗力不强
过饱
损伤脾胃,可致腐熟运化不及时致脘腹胀痛、厌食、泻五臭秽,多见于小儿。食之久滞可化热;伤于生冷可聚湿生痰;婴儿食滞可致疳积;久食肥厚味可化生内热和疮疡。
不洁
一是产生肠道寄生虫。二是中毒,腹泻腹痛、吐泻。
寒热偏嗜
多食寒热——可损伤胃阳气,使寒湿内生小音乐家杨科,发生腹痛、泄泻;多食温热——可损伤脾胃阴液,使肠胃积热没落的刀客,发生口渴、口臭、便秘等。
五味偏嗜
五行: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长期食用可致五脏偏盛偏衰,某些营养物质缺。
劳逸失常
过劳
劳力过度
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
劳神过度
思虑太过,劳伤心脾。出现心悸、健忘、失眠,脾失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
房劳过度
性生活不节。肾精虚耗而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遗精、早泄、阳痿。
过逸
长期不从事劳动和运动。使脾胃之气减弱,气血生化不足,运行不畅。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臃肿发胖,动则心悸、气短、自汗。
痰饮
概念与形成
痰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或全身障碍所形成。
有形之痰饮
指可视之物,较大、黏稠的叫痰,以浓度小、较小的为饮。
无形之痰饮
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目眩、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但看不出有排出来的实质性痰饮。
分类
痰:寒、湿、燥、湿、风痰(无火);饮:痰饮、溢饮、支饮、悬饮(痰溢支悬)
痰证
痰滞在肺——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脉不利,胸闷心悸;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可发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
痰留筋脉——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痰浊犯头——眩晕; 痰与气凝结于咽喉——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饮证
痰饮——饮留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 溢饮——饮溢肌肤,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 支饮——饮在胸膈,胸闷、咳喘,其形如肿;悬饮——饮在胸胁,胀满,咳唾引痛。
瘀血
概念与形成
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引起离经之血或阻于脏腑及其它部位的血液。
致病特点
瘀阻心——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胸痛、咯血;瘀阻胃肠——呕血、便血;瘀阻于肝——胸胁疼痛痞块;瘀血攻心——发狂;
瘀阻于胞宫——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瘀阻于肢体末端——脱骨疽:瘀阻于肌肤局部——局部肿痛
瘀血常见
特点
疼痛
多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切诊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
肿块
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色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形成真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出血
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九、发病与病机
1发病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物质包括精、气、血、津液。一是防御外邪;二是自我调节控制,自我修复。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邪气对疾病的生发生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2病机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映。
临床常见于外感六淫的初期和中期。或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

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映。
临床多见于素体虚弱和疾病后期。
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转换
1由实转虚
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致病邪久留,损伤正气妖行大唐,由实转虚。
2由虚转实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或正虚而生水湿、痰饮致凝结阻滞使由虚转实。
3实中夹虚
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消灼津液而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出现以高热、烦渴欲饮、尿少便于等主要表现,就属于实中夹虚的病机变化。
4虚中夹湿
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即属此类。这是由于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泛溢肌肤所致。因为水湿之邪滞留于体内,故称之为实,但其邪实乃由脾虚不运所致,故其病理变化仍以虚为主,而邪实则居其次,就属于虚中夹实的病证。
特殊情况: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符的许多假象
“大实有赢状”—— 因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的现象
“至虚有盛候”—— 因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司导致真虚假实的现象
阴阳
失调
阴阳盛衰
阴阳偏盛
阳偏盛: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耗伤阴液
阴偏盛:“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伤耗阳气
阴阳偏衰
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热)的病理现象。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阴液不足,一般以肝肾之阴为主,尤其是肾阴。
阴阳互损
理论依据:阴阳的互根互用,阳虚则不能产生阴。阴损及阳——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在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产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其它脏腑不易产生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概念
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或阴和阳的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壅遏于内,将虚弱、不足的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理现象红旗颂简谱。
阴盛格阳
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其病变本质是阴寒内盛,临床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外,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应属真寒假热之证
阳盛格阴
指邪热过盛李洛夫奇案,临床除见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然出现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等假寒之象,应属真热假寒之证
阴阳亡失
阴阳突然大量亡失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临床表现多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亡阳阴盛故凉)
亡阴:是指机体由于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临床表现多见汗出不止,鄄汗热而黏(亡阴阳盛故热)
气血津液失调
气失调
气虚
脏腑气虚:分为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
真气虚:元气不足、宗气不足、营气不足、卫气不足如卫气郁滞于表,则为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气失常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夺天少帅。选择题:气虚不是气机失调的原因(因为与气失常并列)
血失调
血虚
出血
瘀血
津液失调
津液不足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中医诊断基础重点知识点
一、寸关尺脉分候的脏腑
寸脉主上焦心肺;
关脉主中焦肝脾;
尺脉主下焦肾。
其中,左手属阳,所以左寸脉主心(心属火),左关脉主肝(肝为将军之脏)
同理,右手属阴,所以右寸脉主肺(肺为娇脏),右关脉主脾(脾为阴土)
二、弦脉的脉象和主病
【脉象】“端指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 肝胆病、痛证、痰饮记忆方法:由“弦”联想到音乐
音乐具有“排忧”作用:“忧”一般与肝胆病有关
忧需要喝酒“痛饮”:痛代表痛证、饮代表痰饮
三、弦脉的脉象和主病
【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
【主病】食滞、痰饮、实热
记忆口诀:市集谈话凑热闹,其中:
市集代表食积、谈代表痰饮、热代表实热、话代表滑脉。
四、心病辩证
证候
共有症
辩证要点
心气虚
1.心悸(心病共有)
2.气短自汗、活动加重
+气虚证(体倦乏力、气短懒言等)
心阳虚
+怔忡、心胸憋闷
+虚寒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
证候
共有症
辩证要点
心血虚
1.心悸
2.心烦失眠(心火偏盛)
3.易惊
+血虚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
心阴虚
+阴虚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
证候
辩证要点
心血瘀阻证
心悸怔忡、心前区刺闷痛
+血瘀证(疼痛、面唇指甲青紫、舌有淤斑)
心火亢盛证
心烦失眠
+吐衄(迫血妄行)
+舌红绛生疮(心开窍于舌)
+尿赤涩灼痛
五、肝病辩证
证候
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证
情志抑郁(病情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胸胁或少腹胀闷疼痛,善太息
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湿阻碍气机运行)、黄疸、阴部瘙痒等
+湿热证(小便短赤、浑浊)
寒滞肝脉证
肝经所循行部位(少腹、前阴、巅顶)冷痛
证候
共有症
辨证要点
肝火上炎证
头痛耳鸣
面赤烦躁
+火热证(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吐血衄血)
肝阳上亢证
(肾阴亏虚)
+上盛下虚,虚实夹杂
(眩晕,两目干涩,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证候
共有症
辨证要点
肝阳化风证
眩晕、肢体抽搐
(风性主动)
病机: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阴虚证(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津)
热极生风证
病机:火热炽盛,灼伤肝阴
+火热证(高热、烦渴)
血虚生风证
病机:久病血虚,筋脉失养
+血虚证(面白爪甲淡白)
六、脾病辩证
证候
共有症
辨证要点
脾失健运
具有脾气虚表现:食少腹胀、便溏
运化乏力(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脾气虚证(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
脾虚下陷证
脘腹重坠,内脏下垂+脾气虚证
脾不统血证
各种慢性出血+脾气虚证、血虚证
脾阳虚证
腹中冷痛
+虚寒证(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证候
共有症
不同症
寒湿困脾证
纳呆、腹胀
身重、苔腻
(有湿邪)
+寒象(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等)
脾胃湿热证
+热象(面目发黄如橘色,发热、尿少而黄)
七、肺病辩证
证候
辩证要点
肺气虚
咳喘无力,自汗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等)
肺阴虚
干咳,咳中带血、痰少而黏
+阴虚(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渴咽干)
证候
辩证要点
舌象
脉象
风寒犯肺
咳嗽、稀白痰
+风寒表证(恶寒重,无汗、鼻流清涕)
苔薄白
浮紧
风热犯肺
咳嗽、痰少色黄
+风热表证(发热重、有汗、鼻流浊涕)
舌红
苔薄黄
浮数
证候
辩证要点
舌象
脉象
燥热犯肺
干咳痰少难咯
+干燥证(鼻咽口舌干燥)
舌尖红
苔薄少津
脉细数
痰浊阻肺
咳喘,痰白量多易咯
+胸满、呕恶
苔白腻
脉滑
八、肾病辩证
证候
辩证要点
舌象
脉象
肾阳虚证
腰膝冷痛,夜尿多,性功能减退
+阳虚证(形寒肢冷,精神不振)
舌淡
苔白
脉沉迟
无力
肾阴虚证
头晕耳鸣,腰酸酸软,牙齿松动
+虚热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遗精)
舌红
少苔
脉细数
肾精不足证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智力低下);成人早衰,生育机能低下
舌淡
脉弱
证候
常见症状
肾气不固证
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滑精早泄、尿后余沥)
+气虚证
肾不纳气证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气虚证
九、胃病辩证
证候
胃脘痛
呕吐
饮食
兼症
胃寒证
冷痛
呕泛清水
食少
遇寒则重,得热则缓
胃热证
灼痛
泛酸嘈杂
消谷善饥
牙龈肿痛,口臭
渴喜冷饮
证候
胃脘痛
呕吐
饮食
兼症
胃阴虚证
隐痛
干呕呃逆
饥不欲食
虚热证(低热口燥咽干)
食滞胃肠证
胀痛
呕吐酸腐
少食厌食
呕泻酸馊腐臭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我们致力于保护原创作者版权,因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本订阅号我们给删除.谢谢!。
扫码关注,就有机会赚钱。
世界500强中石化所属企业 。
相信就有机会。
扫码关注机会给您,能否抓住机遇来自缘分。


请点赞、谢谢。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作者:admin 2018年0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