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豫中医常说的一句话-"百病生于气"-合正堂太极陈启锋

中医常说的一句话:"百病生于气"-合正堂太极陈启锋
古人对气的感悟
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独步仙尘,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人体之气是和天地自然之气息息相通的。
百病生于气,这是中医常说的一句话。为什么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养生这么重要,又如何通过调气来进行身体养生呢,来看看中医有哪些好方法吧神州道。

气的养生作用
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人体之气是和天地自然之气息息相通的。所以爱气之道又须行迎气、食气、服气等吐纳调气之术,以保气和充沛,有强身延年之效。
气有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即“升、降、出、入”。由三部分组成: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和肺之清气。
先天之气,即元气,是由肾中精气化生而成,是受之于父母的,藏于肾中,并需要后天之气不断资助,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遗传物质--基因。
后天之气,是脾胃运化饮食而得的水谷精气,不但资助元气,还濡养全身各器官。
最后,再加上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气”就形成了。
气还有防御的作用,这个作用又被称为“卫气”,顾名思义,保卫人体不受外来邪气侵犯的一种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并且还有控制汗毛孔开合的作用,卫气虚的人就会多汗中华支教网,容易感冒。
气还能温煦人体,保持体温的恒定,能促进体内各种物质之间的转化。

日常生活中的调气养生方法
1、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等强烈的情绪变化;适当放慢生活节奏,饮食清淡,保持充足的睡眠费县龙之媒,此外,每天可午睡半小时;气温变化剧烈时注意添减衣物,避免受热受寒。
2、深呼吸,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
深,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
长,时间要拉长放慢
匀,要均匀
细,就是不能粗猛
3、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使人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具体操作方法:可在夜晚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孙思邈的调气养生方法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调气养生法,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大要领。
首先猪标一族,调身的奥妙在于使身体完全放松,消除肌肉的紧张状态,所以床要舒适柔软,枕高与身相平,仰面正卧,两手半握拳,平放于身两侧,距身四五寸,两腿伸直,两足相距四五寸。采取这种姿势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为调息做准备。
其次,调息就是调整呼吸,“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即口呼鼻吸,要求细长缓匀,以鹅毛置于鼻前而不动为准。吸气用鼻,缓缓吸气入于腹中,至不能吸为止;然后闭气停止呼吸,至感觉气闷时再从口细细将气呼出,呼尽更吸,周而复始,呼吸时务令细缓轻匀斗破之萧寒。
最后,调心之法在于心静,“耳无所闻,目无所见新报仇,心先所思”,即定心闭目存思,想象观看到太空中元和之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犹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地,至腹中自觉汩汩有声,便是效验,继而元气达于气海,下至涌泉,自觉身体振动,两足蜷曲,这便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以上是气的养生作用和调气养生方法灵媒女,在日常生活中不妨一试。
《黄帝内经》中的“百病生于气”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统称为九气为病,也说明了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
百病生于气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锁斩月,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气布散全身万籁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明星小跟班,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内经》将气的运动失常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气虚,二是气机失调,具体分析如下:
气虚
气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气的化源不足,如禀赋不足,先天精气匮乏;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水谷精气亏虚;肺之功能减弱,吸入清气减少,致使气的生化乏源。
二是气的消耗太过,如后天调养失宜,邪气伤正,久病重病消耗等。此外,劳耗太过,致喘息汗出而消耗精气,如“劳则气耗”。
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或脏腑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气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调赵楚然。气机失调在《内经》中的表现主要有气机郁滞、气机逆乱、气机下陷和气机闭阻等方面。
气机郁滞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气机郁滞多因情志不遂而脏气不舒所致,以全身气机不畅或局部气机郁阻为特征。因气机郁滞所在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各具特点,但临床总以胀闷疼痛为主。
气机逆乱“逆”之含义有二:
一是方向相反,现在中医界认为以不降反升或上升太过称上逆。
二是抵触不顺妄行称逆乱。《内经》所论气机逆乱,既有全身阴阳、清浊、营卫之气运行逆乱,也包括脏腑经络之气妄行反作,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怒则气上”当属脏腑气机上逆之类。
气机上逆,指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运动不及的病理状态,如肺、胃之气宜降却易升而上逆,肝气宜升却易升发太过而冲逆。
另外,若因致病因素干扰人体,影响人体之“神”,则会出现脏腑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即“惊则气乱”,使心失所养,神无所依,从而产生“气乱”的病证。
气机下陷指气下降运动太过或上升运动不及的病理状态,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气陷以脾、肾两脏为常见,如“恐则气下”,肾虚不足封藏失职,而出现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清气在下华泰吉田,则生飱泄”也是脾气下陷所产生的病证。
气机闭阻指全身气机闭郁或重要脏腑气机闭塞不行的病理状态。轻者昏厥呈一过性,重者多以突然意识丧失、呼吸窒息、二便不通或四肢厥逆为特征。《内经》所论的暴厥、薄厥、尸厥、大厥即是以阴阳气血逆乱闭阻不行为其病机,其证尤甚于“思则气结”,与气机逆乱有密切联系。
气机失调与情志疾病
此外,需要特殊说明的是,《素问·举痛论》所论述的“九气为病”中,由情志因素引起的有六种,由此可见情志致病的广泛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是以五脏气机活动的外在表现。
一般情况下,情志活动是人体正常生理表现,陈鲁豫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续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自身的调控能力,才会使人体气机运行紊乱,导致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且直接伤害内脏,即所谓七情内伤,同时不良情志活动可造成卫外御邪和抗病康复能力的降低,不仅可引起疾病发生,也可使病情恶化加剧,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常有因患者情志异常波动而使病情加重。
可见,情志因素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其致病机理的关键在于扰乱人体的气机。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可以采用调理气机的方法来治疗情志疾病。以下就是通过调理气机来治疗情志疾病的二则医案。

怒则气上案
丹溪治一妇人,年十九岁,气实多怒不发,忽一日大发叫而欲厥,盖痰闭于上,火起于下,上冲故也。与香附末五钱,甘草三钱,川芎七钱,童便、姜汁煎。又与青黛、人中白、香附末为丸,稍愈,后大吐乃安。复以导痰汤加姜炒黄连……当归龙荟九。(《古今医案按》)
此因郁怒伤肝,气火上逆所引起的厥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丹溪治以疏肝降火豁痰,则气火下行而病缓解。
思则气结案
一女新嫁后,其夫经商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里床坐。丹溪诊之,肝脉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脾,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朱青阳其父掌其面筱月桂,呵责之口袋神兽,号泣大怒,至三时许,令慰解之,与药一服,即索粥食矣。朱曰:思气虽解,必得喜,庶不再结。乃诈以夫有书,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愈。(《古今医案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即中医所说的“以情生情”疗法。而“以情生情”疗法之所以奏效的根本原因,除了情志归属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相克的机制、根据情志五行相克而治的原因外,其最根本原因,是利用情志对人体气机的影响,进而通过气机的改变而治疗情志疾病。以情志相胜取效,在古代医案中有不少记载,是治疗情志病变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心理疗法。
本文为中医师陈启锋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医陈启锋老师:
河南陈氏太极正骨第四代传人
北京合正堂中医药研究院 院长
作者:admin 2015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