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群元青花收藏交易浅谈-厦门古玩艺术之家

李建群元青花收藏交易浅谈-厦门古玩艺术之家

李建群
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一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的绘画,一般采用剪纸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图,在瓷胎上填色而成。绘画抽象简阔,且气势恢宏,草木灵动,至今仍然是中国画的主流风格。瓷土选用透气性良好的优质麻仓土,薄胎内壁施一层不透光釉,让胎内气压向外释放,增强青花绘画的跃动感。

元青花的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
元青花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元青花的高足杯,其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

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1、影青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2、白釉,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3、卵白釉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

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

公元1278年,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使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得以向景德镇集中;而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改变了过去的一元配方,为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成为景德镇瓷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元代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而且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这是因为柴窑,松枝油性大,瓷器如同浸泡在热气中的感觉。

元青花的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元青花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

从元青花的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

一般元青花的器物,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在放大镜下,看气泡大小不一,深浅不一,如同满天繁星有深邃感,而仿品的气泡均一,在一层面,且含混不清晰。

早期元青花的釉是青白釉,用国产青料。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

元青花精品瓷器一般青花料是进口,叫苏麻离青,这种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国产的青料成分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 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

苏麻离青呈色有如下特征:
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

元青花无论是国产料或进口料,整体画面青花纹饰色调受窑温影响存在深浅不一的变化,但用放大镜观察,给人一种清澈深沉之感。其气泡犹如满天繁星,大小不一,有深邃感,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因为胎土二元配方,所以烧制温度高,钴料中含铁、锰易熔融流淌而形成“流动状”。

麒麟纹是元青花装饰题材之一,麒麟的形象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并常与花草、瓜果纹组合成画,也有与龙凤纹同时绘于一器的。

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所有画人物故事题材的都是精品。

元青花装饰除主题纹饰特点鲜明之外,辅助纹饰也有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变形莲瓣纹的画法一般以外粗里细的两道线勾勒莲瓣的轮廓线,每片莲瓣之间不相连,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莲瓣内加绘有花朵、云朵、火焰或杂宝,杂宝纹常以火珠、犀角、古钱、银锭、葫芦、莲花、灵芝等组成,但组合并不固定。这种变形莲瓣纹多装饰在器物的口边、肩或足胫部,有绘一周的,也有单绘4块如披肩。云肩纹又称如意云头或灵芝头,多绘画在器物的颈肩部,纹内一般绘有各种繁密的动植物纹样。

元青花上“锡光”是和“晕散”、“黑斑”和“铁斑”相伴相生的。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而仿制的元青花中的“锡光”没有下沉感觉,仿品的“锡光”仿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

元代青花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



元青花的罐子,其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差不大的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元青花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上釉时所带。孙瀛洲说一般“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一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

元青花的回纹边饰与明清瓷器都有不同。它是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而明洪武青花的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元青花绘画,一般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在缠枝莲纹,其叶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元青花的蕉叶纹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与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元青花的龙纹,一般是龙身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罕见。

一般元青花的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而明清的青花瓷器,其莲瓣纹边饰一般均呈并拢(共边)型。
元青花的花卉纹饰,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元青花的瓶、罐肩部往往装饰有云头纹,又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且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方向相反形态。

元青花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就会出现“锡光”,它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
元青花如果使用的是国产青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

在元青花的装饰中,常听到行家说“八大码”,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变形莲花瓣纹,因为青花罐或梅瓶等器型的肩部或底足纹饰,多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元代青花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
一般元青花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本文来源
—— 厦门古玩——
编辑:小古董 商务合作:18965128762
QQ:2215793435收藏界大咖都在关注
厦门古玩艺术信息交流网∣所有玩圈的大咖都在关注此收藏平台

作者:admin 2019年0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