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nded中国古代顶级门阀陈郡谢氏辉煌与没落-谢氏大家族

中国古代顶级门阀陈郡谢氏辉煌与没落-谢氏大家族
点上面“谢氏大家族”免费关注谢氏大家族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谢”,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谢氏大家族”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谢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祖德,敦亲睦族,造福宗亲,传播正能量!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至南朝陈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在南朝末年,与很多士族一样走向没落,在南朝四大侨望之中没有能像兰陵萧氏那样繁盛到唐朝,相比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所有门阀士族,陈郡谢氏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的。
家族简介陈郡谢氏远祖可追述至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及谯国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陈郡谢氏在保卫东晋朝是有至伟的贡献的,著名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而终结,此战在后方指挥的谢安,在前方领兵作战的是谢石、谢玄、谢琰,谢氏一门多出功臣,此后一直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陈郡谢氏之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谢鲲 、谢尚 、谢奕 、谢安、 谢万 、谢道韫 、谢混 、谢灵运 、谢惠连、 谢朓 、谢庄等,优秀军事人才有:谢石、 谢玄、 谢琰、谢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能与琅琊王氏比肩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是:"王谢"并称的年代,"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部分成员
谢鲲:晋朝名士,亦是谢安之伯父,谢氏一门的第一个名士。
谢尚:名将,谢鲲之子,谢安从兄。谢安:东晋名臣,淝水之战运筹帷幄者。谢万:名士,谢安之弟。谢玄:东晋名将,淝水之战前线作战者,谢安的侄子。谢道韫:才女,谢安侄女,谢奕之女,王羲之的儿媳妇派遣员的品格,王凝之的妻子。谢琰:名将,谢安次子,孙恩之乱时殉国。谢混:名士,谢安之孙。为晋孝武帝女婿,号称“风华江左第一”。谢晦:谢安之兄谢据的曾孙,宋武帝的大臣,曾与徐羡之等废宋少帝。谢灵运:人称谢康乐,谢玄之孙,著名诗人,作有《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著名诗歌。。唐朝大诗人李白赞之:“群弟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谢惠连:南朝文学家,谢灵运之从弟。李白赞之:“群弟俊秀,皆为惠连。”谢朓(谢宣城、小谢),谢灵运之侄,著名“永明体”诗人,“竟陵八友”之一。作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名诗。李白赞之:“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体栽: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沁园春》
作者:范炎 朝代:宋代 体裁:词
襟韵何如,文雅风流,王谢辈人。问传家何物,多书插架,放怀无可,有酒盈樽。一咏一谈,悠然高致,似醉当年曲水春。还知否,壮胸中万卷,笔下千军。门前我有佳宾。但明月、清风更此君。喜西庐息驾,心间胜日,东皇倚杖,目送行云。闻道君王,玉堂佳处,欲诏长杨奏赋孙。功名看,一枝丹桂,两树灵椿。发展历程
陈郡谢氏在六朝时期(主要是东晋与南朝,中国那时的正统王朝)三百余年的鼎盛与名望只有琅琊王氏可以相提并论,此间虽然一步步走向没落,但其士族的领袖地位到南朝陈也一直保留,陈郡谢氏一族历经五个朝代,可以说和其他士族一样,改朝换代并没有使他们灭绝,因为中国那时自刘裕杀尽晋司马氏皇室起,以后历代每逢改朝换代大多都会发生大杀前朝皇室事件,这是因为怕他们又起来伺机谋反。六朝时期的等级观念很牢固,开国皇帝都出生寒门,他们建立王朝需要依靠这些世家名门望族来提高威望,和他们联姻,给他们封高官,封爵等等,但朝中大权又没有完全相信他们,只能形成一种政治利用。
陈郡谢氏的发迹史就是从淝水之战的谢玄和谢石的丰功伟绩而名满天下,确实,如果没有淝水之战的东晋胜利,中国的历史将改写,华夏汉文明将遭北方蛮族的彻底灭亡。历史学界也认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南朝为隋唐的核心文明奠定基础,可见淝水之战的影响深远。就是这次古代世界著名的淝水之战陈郡谢氏扮演了主角,谢家才从一个普通士族变成了与琅琊王氏并列的最高名门望族,这两族的名望在当时是连五代皇室(东晋,南朝)都比不上的,南朝梁时期,侯景之乱前曾向梁武帝请求和王谢两族联姻,梁武帝萧衍不答应,萧衍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侯景很生气,后来娶了萧衍的女儿,可见当时皇族以门第论确实比不上王谢两族的。家族文化:雅道相传
东晋南朝时代,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齐名的侨寓世家大族的杰出代表,人们常将这两个家族并称为"王谢"以代表其时代之世族社会及其相关文化风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谢氏家族人物之众多、影响之巨大、贡献执泥卓著,皆有目共睹,令人钦羡。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中有言:"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望月简谱,爽爽有一种风气。"
可见当时人们对谢氏家族门风的推崇。关于陈郡谢氏门风之特质及其影响,《南史》卷二〇《谢弘微传论》云:《易》云翠叶芦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弘微立履所蹈,人伦播美,其世济不陨,盖有凭焉。
《南史》卷一九《谢晦传论》说得要具体一些:然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景恒、景仁以德素传美,景懋、景先以节义流誉。方明行已之度,玄晖藻缋之奇,各擅一时,可谓德门者矣。
陈郡谢氏"雅道相传",具体表现为以"德素传美"、"节义流誉"等,概称为"德门"。谢氏家族史迹勾沉
谢氏家族祖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家族的来源可能与周宣王时期的申伯有关。《邵思姓解》曰:陈郡谢氏,"周宣王后中伯食采于谢,因而氏焉。"这里的"周宣王后",实为"周宣王时"之误。由于申伯当年的食邑在今南阳、唐河一带,陈郡谢氏的租居地离这里只不过几百里的路程,因此可以认为,陈郡谢氏可能是从古谢邑迁徙而来的。另据《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两汉时,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名士谢廉,召陵县(今河南郾城东)有硕儒谢甄,二人的祖居地都去陈郡阳夏不远。或许,二人或二人中的一位与谢氏家族有某种血缘上的联系。
不过,谢氏家族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曹魏齐王芳时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他当时所任的官职尽管不高,但由于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职的地点又是曹魏的中心之一,仍为谢氏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此,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裒等相继在魏晋时期进入仕途,不同程度地为家族赢得了声誉,并使自己的家族从-般的官宦之家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东晋中叶以前,谢氏像以后那样与琅邪王氏齐名的一流世族地位还没有形成,家族成员被人轻视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正如近代学者余嘉锡先生所说的那样:"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宋佳妍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
东晋中期,谢氏家族传到谢安、谢万、谢石和谢尚、谢玄、谢琰等人,亦即谢缵的曾孙和玄孙辈,是谢氏家族最为辉煌和最为荣耀的时期。当时,谢安由于超人的声誉和出色的政治才能被椎上了宰相的宝座,谢尚、谢万、谢石、谢玄、谢琰等人也各领强兵遍布方镇,谢氏家族的人几乎垄断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与皇族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特别是公元383年,由谢安坐镇京师任总指挥、谢石任征讨大都督、谢玄任前锋都督、谢琰任辅国将军,4人联合导演了一场震古烁今的"淝水之战",创造了8万人大胜前秦25万入侵者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巨蟒大战恐鳄,更使谢氏家族无限荣光。事后,谢安等4人同日封公,鼎贵无比,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奖赏,而且还使家族的一流门阀地位得以确立。
从东晋到南朝,是谢氏家族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谢氏不仅拥有在社会上排名第二的高峻门第,而且还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权。其优越的处境,有时连皇帝也望尘莫及。根据近人的研究表明,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公元317~589年),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这一时期的封建政权由晋而宋,再由宋而齐,而梁、而陈,亡国之后的帝王之家想求为平民而不可得,而他们则不受朝代的限制,可以累朝累世永远贵显。甚至一些出身寒微的开国皇帝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还把能得到谢家人主持的登极仪式作为一种荣耀,而他们有时对这种事情也不屑一顾。可见,他们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多么特殊。
六朝时期,谢氏家族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庄园、山林和劳动人手。当时的朝廷有明文规定,在官之人都可以按官位高低占有土地、山泽和佃客自然传奇全集,多者可以占田50顷,佃客40户,少者也可占田10顷,荫客5户。谢氏族大官多,拥有的土地和劳动人手也就多,经济实力自然雄厚。所以在晋末和南朝的时候,谢安孙谢混"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他死后10余年,至宋元嘉中(公元424-453年),夫人东乡君去世时,就有"资财巨万,田园十余所,又会稽、吴兴、琅邪诸处,太傅(安)、司空琰时事业,奴僮就有数百人"。而谢玄曾孙灵运,在会稽始宁拥有更多的田产,其中包括两座山、水田旱田、5所果园,以及大面积的竹林菜圃。这种庞大的庄园经济,在当时世族中首屈一指。
谢氏家族还人才济济,各有所长。短短的200多年中,不仅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诗人。其中如谢安、谢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早已名垂青史,谢灵运、谢朓的文学成就亦为世人瞩目。谢道韫诗文俱佳,不失女中魁首;"前有封胡(谢韶) 、遏末(谢渊) ,后有览(谢览) 、举(谢举)",亦皆族中俊秀。语云"不有君子,其能国乎"两公婆八条心,谢氏所以能累世贵显,正是他们维系着箕裘家风不坠。
所以,谢氏家族便成了众所仰望的高门大族。唐人柳芳在评论南北朝世族时说:"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这是把谢氏排在六朝贵族的第二位;南朝人纪僧真向齐武帝请求当世族,齐武帝让他去征求谢氏的意见,可见在皇帝眼中,谢氏也是世族领袖;后来侯景想与谢氏联姻,梁武帝也认为侯景家的级别不够,与谢氏所处的不是一个档次。上述这些事实无不说明,谢氏家族在当时的确处于高不可及的特殊地位。从仕宦看谢氏家族政治地位的演变
谢氏家族在六朝时期所以能够持续贵显,除依靠家族成员的不懈努力以外,还利用了两个基本手段:一则"宦",另则"婚"。前者是保持政治地位不变的根本,后者则是社会地位的可靠保证。仅就"宦"而言,不同时期的谢氏家族还有不同的特色。
(一)上升时期的仕宦特色
从谢缵在曹魏中叶为谢氏家族开基到东晋末年以前,是谢氏家族的上升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谢氏家族共传5代,有史可考者25人,其中有21人进入仕途。其第一代谢缵初显于仕宦后,第二代谢衡便历官博士、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太子少傅,以精通儒经、知识渊博而任皇帝、太子身边近侍,开始进入中央政界。三世谢鲲"不恂功名",对仕宦持消极态度,担任的最高官是豫章太守,但他在社会上有极高的名声,被誉为"朝廷之望"。他的胞弟谢褒则出任了吴国内史一职,拥有着一个颇有政治、经济实权的地方职位。谢氏家族的第四代,即谢安等人所在的世代,可考的7人中有6人进入仕途,入仕的时间都在东晋建国以后。从所任官职上看,6人中有3人担任过一品高官,官位最低的1人也居五品之职。此外,6人中还大都拥有军权,其中5人有将军号,3人开府,4人出据方镇。紧接其后的第五代有11人入仕,其中最高官一品2人,最低官六品2人,有将军号者2人,1人开府,1人任职方镇。这两代人生活正东晋中叶前后,他们生机勃勃,握兵执政,在中央担任参与决策的要职,在军界出据重镇,操纵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命脉。东晋军队"北府兵"的组建和"淝水之战"的胜利也都由这两代人完成,他们几乎支撑着当时的整个东晋朝廷。
谢尚是第一个担任高级官职的谢氏家族成员。他在政界的最高职务是三品尚书仆射,在军界是二品卫将军,赠开府。他是谢鲲的长子,谢安的堂兄,一生主要从事军事活动,先后任过江州、豫州刺史,有镇西将军等军号8个,都督军事5次。
谢安是谢尚以后地位最高、名声最重的一人,实际上也是整个家族的标志。他当政时,推荐从子谢玄出任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广陵相、监江北军事,建立了精悍善战的"北府兵"龙门天子,奠定了家族的武力基础。在淝水之战中,主要军界职务全由谢家人担任。战后,谢安进位太保,都督扬、江、徐、兖等15州军事,掌握全国军政大权;谢石进为中书令,掌握朝政中枢;谢玄进号前将军,假节;谢琰也任护军将军。不久,去世后的谢安又与弟石、子琰、兄子玄同日封公,确立了绝对的政治优势。
(二)从武官到文职
从晋末到宋末近100年间,是谢氏家族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是第六至七代,可考者40人,其中有30人进入仕途。在这些入仕者中,官登一品者1人,七品者2人,其余都在二至七品之间。他们中任职军旅者6人,其中1人出居方镇。
与前一时期近半数的人掌握军权相比,谢家人这时出任军职者明显减少。不仅如此,所居武职也明显变化,如6世谢裕为右卫将军、谢述为左卫将军、谢混为中领军;7世谢晦任卫将军、谢遁任冠军将军、谢弘微任右卫将军。这些军号多是虚衔,实际领兵者仅有谢混、谢晦1人。但谢混早在晋末就被宋武帝杀害,军队被吞并,谢氏所掌握的军权大部被剥夺;剩余的部分由谢晦统领,任都督荆湘等7州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兼荆州刺史。宋文帝对他放心不下,于元嘉三年(公元426年)诈称北伐,亲率禁军西上,谢晦仓促应战,又遇手握重兵的檀道济临阵倒戈,终于兵败被乐,连其兄弟谢遁、从子谢世基也被斩首示众。至此,谢氏的军权全部丧失。
在文职方面,谢氏家族成员在这一时期的仕宦也不尽如人意,其特点是当官清显而不秉政,出仕变成了门户的点缀。当时的刘宋皇室一方面需要借用像谢氏家族这样高级世族的社会地位和优雅的文化素养来装点门面,但同时又怕他们与自己分权秉政,于是便设计出一批高官显爵来,专门来供养这些高级世族。谢氏第六代中的谢澹便是最为典型的一人。他是谢安的嫡孙,宋初任太尉、太保、特进等显职,官位之高无以复加,但却设有任何事功,仅是主持过宋武帝的登基仪式而已。这正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指出的那样,谢氏"在晋宋掸让革命中,起了为新帝加冕的罗马教皇那样的作用"。
(三)拯救家族地位的努力
从宋末到陈,谢氏的8代至14代共29人走上仕途。他们中最高官一品1人,最低官八品1人,任上品官11人,占全部仕宦人数的39%。
谢家人在这一时期担任的上品官,计有侍中、散骑、中书监令和东宫官属。侍中和散骑的地位在宋代以后继续下降,最后成为"终非华胄所悦"的闲散之职。中书监令的权力则落入位卑权重的中书舍人手中。谢家人出于身份地位的考虑,没有一人担任过这种官职,这就意味着谢氏与军国政权的距离越来越远。至于秩重望清的东宫官职,尽管是当时贵族普遍看好的职位,但仍然没有什么实权。
由于谢氏家族的当官之人远离了权力中枢,势必引起家族地位的下降。在宋齐时期,谢氏担任三品以上高官的仅有2人,至陈朝中叶以后则无1人出任高官。因为官位降低,谢氏见于史籍的人数也迅速减少,至陈朝末年时,整个家族中只剩下谢贞1人,所担任的也只是六品官。在他去世时可米酷漫画,膝下仅有一个6岁的小儿,"鲜兄弟,无他子孙",不得不托孤于族子谢凯,而谢凯又是一个没有任何职务的人。所以到陈朝末年,谢氏由于家族成员少,近亲中又没有强有力的人物,已经下降为孤寒之族。甚至在陈始兴王陈叔陵发掘作为谢氏标志的谢安墓时,族中竟无一人出面干预,其势力之弱于此可见。
为了拯救急剧下降的家族地位,谢氏也有人作过一些努力。这种努力表现在仕宦上,如出任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中正官等,但这也毕竟是力不从心的了。
总之,仕宦作为谢氏家族维持政治地位的一种手段,在谢氏的上升期和保持期的确起过不少作用,但在南朝中叶以后,由于当官不典政,仕宦就慢慢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谢氏在没有仕宦而来的权力、武力、财力作后盾的情况下,仅凭既成的社会地位苦苦支撑,其前途也只有走向衰亡一条路。从婚姻看谢氏家族社会地位的变更
与仕宦相同,婚姻也是谢氏家族保持家族地位的主要手段。它的作用表现在社会上。通过严格身份等级界限、仅与那些与自己家族地位不相上下的家族通婚、与皇室联姻、与同乡贵族联姻、与大族世代婚姻、与自己宗教信仰一致的世族联姻等途径,保证自己的血统高贵,这便是谢氏家族婚姻的主要特色。
(一)从容奠定的婚姻基础
谢氏家族的婚姻,可考的第一例是谢鲲娶中山刘氏女,妻父不明。中山刘氏是魏晋间著名大族,其中的1人便是与祖逖"闻鸡起舞"的晋太尉刘琨。他们贵显的历史早于谢氏,主要通婚之家有太原郭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内司马氏等,而其中的郭氏又与太原王氏、河东裴氏、襄陵贾氏、琅邪王氏等联姻,共同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谢氏一开始就能进入这个高级的婚姻圈中,说明其婚姻基础的建立是牢固的。
谢氏家族在谢鲲以后的婚姻个案,可考知者明显多了起来。在谢安一辈人中,2人娶太原王氏,2人娶同郡袁氏,此外又分别有人与河南褚氏、沛郡刘氏、琅邪诸葛氏、泰山羊氏、长乐冯氏等大族联姻。再下一代,婚姻可考者共有14例,其中琅邪王氏7,太原王氏2,同郡袁氏、同郡殷氏和高平郗氏各1,颖川庾氏2,这些也无一不是高门大族。随着谢氏与各大族间婚姻联系的越来越密切,其世族婚姻基础也随之奠定。
综合研究谢氏家族早期的婚姻个案,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婚姻特点除注意与那些是自己同乡的家族通婚和在联姻时注意宗教信仰以外,还重视通婚家族的身份地位和"亲上加亲"。如在谢玄这辈人14个婚例中,没有一人与世族之外的人通婚,2/3以上的人联姻王、袁两族,其余通婚的殷、庾、郗等家也是著名世族。由于过分注重门第,就不可避免地把固定的几个家族当成经常通婚的对象,婚姻中错综复杂的重层关系和中表婚、异辈婚大量存在。如谢尚娶同郡袁耽妹,女嫁同郡殷浩从弟殷歆,而殷浩又是袁耽妹夫;谢玄女嫁袁质子袁湛,袁湛妹嫁谢玄从子谢重,等等,这些都是上述性质婚姻中的典型事例。
至于谢氏家族与皇室间的通婚事例,东晋只有一例。
(二)婚姻作用于家势的途径
历史发展到刘宋时期,由于谢氏家族的政治地位较东晋中叶有所下降,因此,婚姻对谢氏保持优越地位的作用也显得格外重要起来。活动在刘宋时期的谢氏家族成员,主要是谢缵的六、七世孙。他们的婚姻见于史传者,计有刘宋宗室6例、琅邪王氏、太原王氏、南阳刘氏和同郡袁氏、殷氏各2例,颖川庾氏、荀氏和顺阳范氏各l例梅林湖,郡望末明曹氏1例。这些婚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与皇室的联姻大幅度增加,说明政治因素已经开始影响婚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实际上是双方互为利用的结果。如在刘宋皇室一方,由于当初来自南下流民的中下层,其开国皇帝刘裕在谢玄组建北府兵时还只是一名招募来的兵丁,其后因为军功才成为灭晋建宋的统治者。正因为有这样低微的出身,其建立政权后的突出问题便是提高社会地位,缩短与名宗大族之间的距离。其采取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联姻高门。为此,他们还制订了一条"尚主者并用世胄,不必皆有才能"的立国方针月魔辅助,即为了能够与大族联姻,连驸马是否有才能也不用考虑,可见,他们为了提高家族地位,与大族联姻的欲望是相当强烈的。
在谢氏一方,由于军权的相继失去和对政权的操纵能力越来越低,为了保持现有的社会地位,不得不寻求政治靠山,而与皇室联姻正好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这种愿望。正如当时史书所说的那样,"与国为婚者,无问俊庸,皆登显贵",谢氏所需要的正是这些。从此,以政治利益作为婚姻的主要条件,也就成了谢氏婚姻中的突出特点。
至于前一时期谢氏婚姻中所反映的几个特点,这一时期依然存在,所发生的变化并不大。如身份内婚制仍在维持,婚家中除皇室外都是世族。早在东晋末年,势倾朝野的卞范之主动提出要把女儿嫁给谢方明,谢方明始终没有答应,就是因为他出身低贱的缘故。
(三)衰落时期的婚姻特色
齐梁以后,谢氏家族日趋没落,其在婚姻上也有反映。在谢缵的8~13代孙中,婚姻可考者15宗,其中彭城刘氏、琅邪王氏、兰陵萧氏各3例,河南褚氏、琅邪颜氏、陈留阮氏、晋陵王氏、南阳张氏和未明关氏各1例。在15宗婚例中,谢氏与彭城刘氏和兰陵萧氏的婚姻属于国婚,时间历宋、齐、梁三代,100余年,共六例,从数量上看虽占一定比例,但与前一时期相比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谢氏家族的衰落有关。如《南史·谢脁传》载,梁武帝初以女适脁子谟,后来"意薄谟,又以门单,欲更适张弘策子"。像谢谟这样的一流高门子弟,在梁武帝眼中竟不及行伍出身张弘策的儿子,且武帝又嫌其"门单",可见这时谢氏的势力已相当薄弱,在婚姻中已有被皇室抛弃的苗头。
为了拯救家族地位,谢家的一些人不得不在那些新兴的权贵中选择婚家,对他们门第的要求也不如从前那样严格了。如才名冠于古今的谢脁竟娶"屠狗商贩"出身的王敬则女,其原因就是由于王敬则是齐朝的开国勋臣,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靠山。再如谢灵运孙谢超宗为子娶车骑将军张敬儿的女儿,而张敬儿也是依靠军功上升的下等流民。史书说谢超宗常有怀才不遇之感,经历坎坷,"愈不得志",与张敬儿攀亲显然是想解决政治上的困境。
总之,谢氏家族的婚姻从西晋时期开始以来,如同它的家族发展史和家族成员仕宦的发展历程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当时谢家人的婚姻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是伺等密切。谢氏家族的本体文化研究
所谓本体文化,即只与谢氏一族有关的文化现象,包括字辈文化、家谱文化、遗传文化、家风族风等等津南政务网,今试以分别探讨之。
(一)谢氏家族的宗族风貌
六朝时期的谢氏家族除风云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领域外,还有特色鲜明的宗族文化。在内容众多的宗族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东西便是以孝传家的宗族风貌。
孝原本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命题之一,至汉末三国以后,由于世族制度的发展,社会上展开了"忠君"与"孝亲"谁先谁后问题的争论,其结果是"忠君"思想从汉代的第一位退居第二位,孝于双亲和祖宗成了天下人物的首要责任。这便是六朝时期谢氏家族所处的社会环境。
由于社会舆论的提倡和谢家人的天性,实践孝和以孝为本的治家思想一直贯穿于谢氏家族的14代人中,舍身奉亲、悌于宗族的事例史不绝书。如谢尚"幼有至性,七岁丧兄,哀痛过礼","十余岁遭父忧""号啕极哀";谢几卿在父亲谢超宗因罪流徙时"年八岁,别父于新亭,不胜其痛,遂投于江。超宗命估客数人入水救之,……十余乃能言。居父忧哀毁过礼";谢蔺"五岁时,父未食,乳媪欲令先饭,蔺终不进"侠女游龙,"及丁父忧,amended昼夜号痛,毁瘠骨立,母阮氏常自守视譬抑之"。母后遇乱而卒,蔺"号痛呕血,气绝久之,水浆不入口。每哭,眼耳口鼻皆血流,终月余日,因夜临而卒"。其子谢贞,祖母患风疾,"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此。"年十四,父卒,贞"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贞父蔺以忧毁卒,家人宾客复忧贞。从父洽,族兄蒿乃共清华严寺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譬以母须侍养,不宜毁灭,乃少进,饍粥。"后遇乱,母不知所在,贞"必昼夜涕泣"。上述诸人,或孝于父母,或友于兄弟,或慈于干侄,皆各禀家风,出于天性,充分反映了谢氏家族的家族风貌。
四、谢氏家族对世族文化的贡献
六朝时期的谢氏家族不仅是一个政治、社会大族,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大族,其在思想、文学、诗歌、宗教、绘画等领域所创造的文化成就许多都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试分述如下。
(一)东山风度与玄学家风
东晋初年以后,以谢安等人为代表的各界名士经常游处于东山会稽一带,"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开创了一种世人瞩目的文化风气,亦即享誉后世的"东山风度"。其实,东山风度的核心是崇尚虚无玄远曾芳林,是包括谢氏家族在内的名宗大族最为推崇的一种精神时尚。早在西晋末年,谢氏家族的谢鲲就已成为谈玄名士,曾被有天下士人领袖之称的王澄"惟收谢长史可与言",谢安也评价他"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这其中虽有过誉成份,但也表明他在当时玄学家中的确是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此后,整个谢氏家族便在他的带动下成为玄学世家,出现了谢安、谢万、谢玄、谢道韫、谢灵运、谢惠连等一大批长于玄谈的风流俊士,最终形成以玄学传家的家风族风。这种风气,也正是世族文化的象征。
(二)谢灵运、谢脁等人的文学成就
众所周知,六朝时期的谢氏家族是一个文学大族,族中的谢灵运、谢朓是当时文学运动的主将,也是"山水诗"和"永明体诗"的代表人物。其中谢灵运与当时擅写田园诗的陶渊明齐名,人称"陶谢"。他喜爱自然,加之具有超人的天赋和丰富的阅历,为诗观察入微,笔法细腻,用语富丽而精巧。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等等,无不"称性而出,达情务尽",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钟嵘《诗品》评价他的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所以,每当他有新诗写出,"贵贱莫不竟写,宿昔之间,土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谢脁的贡献也在诗歌方面。他不仅长于山水诗的写作,而且在作诗时重视声律和辞藻的运用,善于熔铸和剪裁。他的诗辞句秀丽,音律和美,带有一种清新的风格。这种风格已经十分类似唐人的绝句,因此对唐代诗人王维、盂浩然等人影响至深,即使是有"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宜城"。
由于谢灵运、谢脁二人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巨大,后人把他们并称为"二谢"。的确,他们确为谢氏、也为时代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他们笔下,山川有意,草木多情,-派生机盎然的图画。人们通过欣赏他的诗,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后人把谢灵运称为山水派祖师,把谢脁称为唐诗鼻祖,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
(三)谢赫和他的绘画理论
南朝萧齐时期,谢氏家族中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谢赫,他在上述两个方面的贡献代表着当时绘画界的最高水平。据说他"写貌人物,不俟对看菡萏乱,所须一览便归,操笔思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时竟新",具有高超的写生技巧。他的作品,曾有《安期先生图》和《晋明帝步辇图》等传世。
在多年绘画实践的基础上。谢赫还编撰了《古画品录》一卷。他在书中除把此前的27位画家分作6品并加以评论外,还在书中系统阐述了他对绘画的基本看法,形成了一整套绘画理论。如他十分重视绘画所反映主题的重要性,认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意思是画家的作品必须具有正确向上的主题,使欣赏的人从中受到教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他又提出了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内容的6项准则,亦称"绘画六法"。这"六法"既是绘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又是绘画批评的6条标准。由于其价值独到,所以自他提出以后,-直受历代画家和评论鉴赏家的推崇和重视,对后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人郭若虚曾在《图画见闻志》中把"六法"椎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认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这种评价是很能说明他绘画理论的真正价值的。
(四)独树一帜的佛教理论和佛经翻译思想
谢氏家族大约在进入南朝以后,宗教信仰基本上完成了由道教世家向佛教世家的转变,-批佛教信徒和佛教理论家也随之产生。在这些人中,最有建树的是谢灵运。他的佛教思想和在佛经翻译方面的理论可谓独树一帜。
在佛教思想上,谢灵运主张化解佛教与玄学、儒学之间的矛盾,在《与诸道人辩宗论》中提出了折衷佛、儒的全新观点,认为"释氏之论,圣道虽远,积学能至,累尽鉴生养兽成妃,方应渐悟;孔氏之论,圣道既妙,虽颜殆庶,体无鉴周,理归极",应当"去释氏之渐悟,而取其能至;去孔氏之殆庶,而取其一极"。这种把儒家作圣之功和佛家顿悟思想相结合、用佛理充实和改造儒家思想的论点,在当时是有重要意义的。正如当代学者汤用彤所说的那样,由于谢灵运这种新论点的提出,"玄远之学乃转一新方向。……其作用不啻在宣告圣人之可至,而为伊川谓'学'乃以至圣人学说之先河。
在翻译理论上,由于谢灵运有长于道观、精通梵文的自身优势,"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他曾与刘宋著名高僧慧睿探讨梵文佛经中词句的含义,后来慧睿就根据这些探讨的问题编成了《八十四音训叙》一书。另据唐人慧均所编《大乘四论玄义记》载,谢灵运在精通梵语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反语成字"的翻译规律,其中涉及到中外音韵方面的双重问题。书中又称:"谢灵运亡,诸经胡字,前后谁说,莫能是正,历代所滞,永不能解。"这里把谢灵运的去世当成佛经翻译界的一大损失,甚至认为许多疑难问题从此永远不能解决,虽然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出谢灵运所具有的真实地位和影响。
淝水战后南方内部矛盾复杂。一为上下游即桓氏与谢氏的矛盾。这一矛盾,由于太元九年桓冲死后谢安未并吞其地境,而以桓豁诸子以及桓伊分督荆、江、豫州,妥善解决,"彼此无怨,各得所任"(《谢安传》)。另一矛盾,即司马氏与谢氏的矛盾,在淝战前夕以司马道子与谢安共录尚书事而微有暴露。淝战后久不封赏,较明显地暴露了这一矛盾。加以谗毁迭起,谢安越来越不能自安于中枢职任,不得不于太元九年八月自请北征,并于十年四月出居广陵,八月死。司马道子遂得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完全排除了谢氏在中枢的存在。这样,谢玄也不能自安于北府之任,加以北伐失利和疾病的原因,于太元十二年正月退就会稽内史职②,十三年正月死。《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载其《山居赋》自注曰:"余祖车骑(玄)建大功淮淝,江左得免横流之祸。后及太傅(安)既薨,远图已辍①,于是便求解驾东归,以避君侧之乱②。废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故选神丽之所,以申高栖之意。经始山川,实基于此。"据此可知,谢氏始宁山居,当始创于此时。这是陈郡谢氏家族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谢玄解驾东归以至于死,标志着谢氏门户越过了其发展的顶点。从此以后,谢氏家族再未产生真正当道处轴的人物,只是在一个时期内还保留着对北府兵的影响,这通过谢琰的活动可以看出。
谢琰为谢安之子。谢安死后十余年间,即东晋孝武帝与会稽王司马道子主相相持以及太原王氏两支分助主相③的这一时期中,谢氏家族人物包括谢琰,均无所作为,这是谢氏家族在政治上受到压抑的结果。隆安元年(397年)王恭反于京口,朝廷始假琰节都督前锋军事,领兵征讨。这显然是由于陈郡谢氏门户可以当太原王氏门户,而谢琰与北府又有历史渊源,司马道子欲加利用的缘故。王恭事平,谢琰于隆安三年迁卫将军、徐州刺史,假节。案晋制,假节虽有在军事时期可杀犯军令者之权,但谢琰为刺史假节而不得为都督,毕竟只是单车刺史,与都督徐兖诸州军事的刘牢之相比,势力大不相同。朝廷此授,不过是在王恭事平之后欲以谢琰平衡刘牢之而已。孙恩兵起,朝廷始加谢琰督吴兴、义兴二郡军事以镇压之。隆安三年,谢琰以徐州刺史④加会稽内史、都督五郡军事。到此为止,谢琰始有较大的军事实力。据《谢琰传》,谢琰遂"率徐州文武戍海浦"。"徐州文武",盖指徐州刺史所率的文武吏①,这是谢氏直接掌握的徐州力量,而不是指在刘牢之手中的北府兵。隆安四年,谢琰战败被杀,谢氏门户力量更衰。此后的谢氏人物,同其他的士族高门人物一样,都不得不陆续投靠出自北府将的刘裕或刘毅,不再能独树一帜,历史上真正的门阀政治,从此就趋于破坏。
门阀政治作为一种消失了的政治格局,在刘宋时还有较强的余波。治国需要知识,而通晓朝典、诸悉人物、具有治国知识的人,在当时只有士族。可以帮助皇帝实现统治的寒门知识分子,其出现并发挥作用还须一段发育时间。刘宋文帝元嘉一朝,决断权无例外地属于皇帝自己,但是朝廷中王、谢士族充斥,大事都有他们插手。文帝为了实现皇权政治,有魄力诛杀前朝顾命大臣徐羡之、谢晦等人。但是《通鉴》元嘉二十八年说:"帝之始亲政事也,委任王华、王昙首、殷景仁、谢弘微、刘湛,次则范晔、沈演之、庾炳之,最后江湛、徐湛之、何瑀之及[王]僧绰,凡十二人。"②这又说明宋文帝的皇权政治,还十分需要士族人物作为自己的拐杖。此后虽然有寒人知识分子逐渐进入历史舞台,但是门阀士族在文化、社会、政治上的影响依然存在。他们居高位而骄矜作态的表现,在南朝历史上竟比东晋时突出得多。
关于陈郡谢氏,史学界曾注意到一个显著的问题,即谢氏人物被孙恩起义群众杀戮的,比其它士族门户都多。谢氏被杀人物之著名者,计有谢安之子谢琰,谢琰之子谢肇、谢峻,谢铁之子谢邈、谢冲,谢冲之子谢明慧等。谢奕之女谢道韫,几与其夫王凝之同死会稽。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孙恩与长期执政的东晋门阀士族的一般矛盾以外,还有孙恩与谢氏的特殊矛盾。谢氏是孙恩起事之时影响最大的一家门阀士族。孙恩起事,首先是反对当权的司马元显,同时也特别仇视其时最有影响的士族谢氏。谢氏家族的经济势力在三吴扩展,也较其它门阀士族要显著一些。所以谢氏人物或居家或为官在三吴者,在孙恩起事的战斗中首当其冲。
据《宋书》卷五三《谢方明传》及《晋书》卷七九《谢邈传》,孙恩起兵地点原拟在以谢邈为太守的吴兴郡而不是以王凝之为内史的会稽郡。孙恩曾为谢邈门下客的从者,往来于吴兴郡中,熟悉谢邈及谢氏家族情况。吴兴起兵因故不果,始改会稽,但谢氏人物死于孙恩之役者,仍以吴兴郡为多。
孙恩起事以后,主要的战场对手,一个是以徐州刺史督吴兴、义兴两郡军事,后来又以会稽内史督五郡军事的谢琰,谢琰不久即被孙恩军杀死;另一个是统领北府兵的刘牢之,而北府兵与谢氏家族关系的密切,是人所共知的。这也是孙恩与谢氏家族矛盾表现得特别尖锐的一个原因。
晋末以来,几家最高的门阀士族,以谢氏影响最深,潜力最大,所以谢氏人物参预政治的机会,也较其它家族为多。在晋宋皇权复兴之际,谢氏这样的家族,对于皇权说来,既最有利用的价值,又最具生事的危险。所以自东晋义熙年间刘裕当权以后,以迄刘宋之间,谢氏家族人物被刘宋杀戮者,比其它高门都要多,计有谢混、谢晦、谢灵运、谢综、谢约等人,其中谢混是谢琰之子,谢灵运是谢玄之孙。联系到农民暴动中士族被杀者也以谢氏为多的事实,不能不认为其中有共同的原因。陈郡谢氏文学之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和学术文化方面都有家族化的特点,即由世家大族把握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和走向,当时的著名文人也多出自世家大族。近人刘师培在其《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总论宋齐梁陈文学时云:"试合当时各史传观之:自江左以来,其文学之士,大抵出于世族……"这些世家大族中,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对政治与文学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和重要,但是相比于琅琊王氏在政治上的制肘地位,陈郡谢氏虽有"淝水之战"的赫赫战绩,但其家族政治上的盛世并未如琅琊王氏那般显赫与持久,而其在文学特别是诗歌方面的成就,则是其他世家大族所难以企及的。
萧统《文选》的诗歌部分共收录了南朝20位诗人的173首诗作,在这20位诗人中有5位来自陈郡谢氏家族,他们是谢混、谢瞻、谢灵运、谢惠连和谢朓,他们入选的诗歌作品达71首之多,占所有南朝诗人入选作品总数的1/3还多。钟嵘《诗品》有66位南朝诗人入品,其中上品一人,中品18人,下品47人。陈郡谢氏家族共有8人入品,他们是谢混、谢瞻、谢世基、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庄和谢超宗,较之《文选》诗歌部分,多出3人。这8人品第的分布是,上品:谢灵运,中品:谢混、谢瞻、谢世基和谢朓,下品:谢庄、谢超宗。同《文选》一样,《诗品》中这一时期也仅有琅琊王氏家族有超过一人以上入品,在人数和品第上都无法与谢氏相比(王氏有4人入品,他们是王微、王僧达、王融和王巾;品第为:王微、王僧达入中品,王融和王巾入下品),由此看来,这一时期陈郡谢氏在《诗品》中同样也是独占鳌头的。这两部作品同时给予陈郡谢氏以极大的重视,不能不说明该家族在南朝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典故
【东山再起】
东晋宰相谢安祖籍河南省,家族因为北方战乱迁居会稽(绍兴),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作文。他在当时的士族(贵族)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朝廷混乱,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
当时在门阀士族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不久,谢安官至太傅,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击破了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九十六万兵马,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南下伐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北府精兵迎战。苻坚听信苻融的判断,误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四海游龙,只要陆续大军一到,定可大获全胜。然而谢石立即出兵偷袭洛涧秦营,取得初战大胜。苻坚得知前锋兵败,晋军正乘胜向寿阳进军追击,顺此休息。苻坚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淝水对岸的谢石部队动静。时值隆冬时节,阴雨绵绵,隔远望去,
淝水上空灰蒙一片,见桅杆林立,战船密布,兵士持刀执戟,阵容整齐,苻坚向北眺望,只见那八公山的八座峰峦连绵起伏,地势非常险狭,晋军大本营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阵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草木晃晃摆动、如同无数晋兵在操炼运动,似"草木皆兵"。苻坚惊恐对苻融说"晋军是一支强悍劲军队伍,怎能说它是弱兵呢?"。
【风声鹤唳】
两军对峙,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过河一半,还乘一半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于是,秦军决定先稍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乘胜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功败垂成】
《晋书·谢玄传论》:"庙算有余,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太元九年(384年),谢玄率军北伐,自广陵北上,一路攻克鄄城、广固等地,并修青州派以通粮草,招降苻朗、苻丕等,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四州。谢玄被加封为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晋封康乐县公,至此,东晋收回了黄河以南故土,将战线北推到黄河一带。
谢玄继续北上,收复河北部分土地。但朝中借口征战太久,应该巩固战线(实际上是司马道子为了专权,排挤谢安,不希望看到谢玄立下太多战功),令谢玄撤回淮阴镇守。不久河北大叛乱,北伐结束。
【城狐社鼠】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鲲(谢安的父亲谢裒的大哥),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鲲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王敦听了谢鲲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与成语"投鼠忌器"差不多。
【爱礼存羊】
成语意思是,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祀之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成语出自《晋书·范弘之》:"范弘之议曰:谢石又开建学校,以延胄子,虽盛化未洽,亦爱礼存羊。"
东晋谢石曾向晋孝武帝倡议开建学校,以培养世家子弟,虽然未达到全面发展成熟境地,也可谓是"爱礼存羊"。
【凤毛麟角】
出自《南史·谢灵运》:"王母殷淑仪卒,谢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谓谢庄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很有才学,极有文采,颇具名声。他担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他担任王府中的各种文告函件都出自他的手笔。新安王母亲殷淑仪卒时的一篇悼念诔文十分精彩,孝武帝夸奖他有凤毛。
右卫将军刘道隆听孝武帝夸他有凤毛,以为有稀罕之物,于是到谢家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凤毛,自言自语地说"早上陛下说你有凤毛啊,怎找不到呢?"只得扫兴而归,这件事成了大家口耳相传至今的笑话。
【才高八斗】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曰:"天下才共一石(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植)独得八斗,喻他极有才华。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他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天下兵分一斗。"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
【入幕之宾】
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因为赫赫战功开始居功自傲,先是废海西公立晋文帝。后来又图谋篡夺皇位。他拉拢郗超等人。在召见敌对派谢安时,让郗超躲在幕后偷听。风把幕帐吹开暴露了郗超。谢安风趣地称他为入幕之宾,后来变成男子同性恋的昵称。
【芝兰玉树】
谢安问子侄们:"你们将来长大了干什么?"谢玄在旁边说:我将来要象"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芝兰玉树"就是名贵的兰草和玉做的树,意思是说他要做高品质、高品位、有气节的人,立于殿堂之前,为国家服务。喻指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人才。
【雅人深致】
有一次,谢安的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小字)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吁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后因以"雅人深致"指高雅的人意兴深远。亦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高尚文雅,不同于流俗。
【咏絮之才】
东晋女诗人谢道韫,谢安的哥哥谢奕之女,王凝之之妻,聪慧有才辩。曾在家遇雪,叔父谢安召集众子侄论文义,俄而雪骤,安问:"何所似也?"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称赏。后世因称女子的文学才能为"咏絮才",时人评论她神情散朗,她的《登山》诗写道:"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描写东岳景象,颇得自然之趣。
【林下风气】
这是关于谢玄的姐姐谢道韫的典故。当时有南北二玄,谓谢玄敬重其姐,张玄也敬重其姐,有一个叫济的尼姑曾到过谢张二家,于是人们问她,张、谢二家姑娘的优劣如何?济尼说:"王夫人神态情结开朗,所以有林泉高士的风度;而顾夫人心清玉洁,自然是闺房中的大家之秀。"
据《世说新语·贤媛》载:"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由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日:"王夫人精神散朗,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青绫幕幛】
又名青绫自蔽:此典故是说,魏晋时期清谈之风大炽,为一炷香,一墨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不分昼夜。
一次,王献之舌战群雷.谢道韫端坐在青缓摹蜂之后,引经据典围绕小叔子王献之的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从容不追,理直气壮,使得客人口拙词穷,而甘拜下风。谢道韫胸怀哲理,口才出众,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
【任达拆齿】
说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放任旷达,往往会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谢鲲豁达不拘细节,且有高明见识,不重服饰仪表,又喜好《老子》和《易经》,且能唱歌和鼓琴,令王衍和嵇绍惊奇。而又因谢鲲一改父亲谢衡崇尚儒学而改尚玄学,故此助陈郡谢氏于玄学盛行的两晋期间社会地位抬升。 谢鲲据《晋书·谢鲲传》载:邻女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谢鲲听后还很高傲的大声呼叫:"这还不影响我高歌。"。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幼舆折齿。
谢鲲因家僮犯罪而被免官后,名士都为他而叹息,但谢鲲却表现得毫不在乎,当时人都佩服他的高远豁达,坦然面对荣辱。谢鲲与王澄、胡毋辅之及阮瞻等人皆自己上承阮籍,得到大道之本。故此脱去衣服,放任如同禽兽。又与王澄等仰慕竹林七贤,披头散发,裸体箕踞而坐,号称"八达"。谢鲲亦为王澄所敬仰,谢鲲当王敦的长史时就曾经在王敦面前和王澄一直谈话,更慨叹只有王澄能和他畅谈,竟然看也不看王敦。
【尔雅不熟】
蔡谟在渡江的时候看到江边有很多蟛蜞,他并不认识,但想到《劝学》中的"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一句,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都是螃蟹,于是他就将这些"螃蟹"抓来蒸熟,当作美味来享用。但是吃完了这些"螃蟹",他就上吐下泻,差点送了性命。
后来,他将此事说给镇西大将军谢尚听。谢尚说:"你不熟读《尔雅》,所以差点就被《劝学》害死了!(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后来,我国中医的经典中也留下了"蔡谟蟛蜞"的故事。
《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一部解释词义的书,第一部按义类编捧的综合性辞书,琉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故被列入十三经之中。这是谢尚批评蔡谟没有熟读《尔雅》,以致闹出笑话的典故。
【一丘一壑】
一次谢鲲见当时还是太子的晋明帝,都十分亲近和重视对方。晋明帝问:"人们都以你与庾亮相比,你自己有什么看法?"谢鲲答:"以礼整治朝廷,为百官作榜样,我不如庾亮;一丘一壑,我就认为我更佳。"丘指山丘,壑指山沟,一丘一壑就引伸作寄情山水。这是成语一丘一壑的典故。
卫玠于永嘉六年(312年)死,谢鲲在武昌发丧,十分激动。他人问他何故,谢鲲说:"国家损失了栋梁,怎能不哀伤。"可见谢鲲虽纵酒和崇尚玄学,但不忘国事。
【皮里春秋】
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口是心非,心口不一,意思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这是谢安评说王述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赏誉》载:"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徐广晋纪曰:'述贞审,真意不显。"'意思是"只有把表皮搓掉,真情才会全显露出来。"掇皮,去掉皮,常指直率,无所掩饰。蓝田,即王述。
【吉人辞寡】
这是谢安评价王献之从小言语谨慎的典故,说的是少说为佳,言多必失,多言贾祸。
据《世说新语·笺疏·品藻》载:"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谐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王氏谱曰:操之字子重,羲之第六子了。历秘书监、侍中、尚书、"京章太守扩心病。'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日:'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蓝田生玉】
蓝田:地名,在陕西省,古时蓝田出产美玉。旧时比喻贤父生贤子,也比喻名门出贤子弟。《宋书·谢庄传》:谢弘微子谢庄,七岁能文,文帝见而异之。叹曰:"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桃红柳绿】
出自谢尚所作乐府诗《大道曲》:"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据《乐府广题》载,谢尚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时,曾于酒楼上据胡床衣紫罗襦弹琵琶作《大道曲》,往来路人都不知道他是位列三公,出镇一方的将军。
谢尚善吹笛,曾于牛渚月夜于江中吹笛以和袁宏咏史诗,《对韵全璧续编》有云:"牛渚矶头,谢尚细吹玉笛;含章檐下,寿阳初试梅妆。"将此事与寿阳公主始兴梅花妆并列。史载谢尚善为鸲鹆舞,李白有诗《对雪醉后赠王历阳》云:"谢尚自能鸲鹆舞,相如免脱鹔鹴裘"。
牛渚怀谢亭、祠和亭,采石镇谢公祠、赏咏亭,此古今四座建筑均为纪念谢尚于牛渚采石之时发现并赏识了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寒士袁宏而建。李白有诗《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就是将自己比作袁宏,而叹息当世无如谢尚那样的名士能发现并赏识自己。
【千金小姐】
南朝梁司徒谢肋幼聪慧,特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他也非常争气,10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后随父亲游土山,受命作游记,援笔便成,文不加点。宰相王景文对谢庄夸他:"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谢庄也手扶儿子的背说:"真是我家千金啊。"
"千金"一词,由来已久,但用来指人,这还是第一次。从谢肋被称为"千金"开始,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这两字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则是元明以后的事。况且,其基本含义也与当年谢庄夸赞谢肋时大致相同。
【引叶自蔽】
这是关于谢赡深谋远虑,预知祸福的典故。弟弟谢晦身为朝廷重臣、顾命大臣,作为兄长,谢瞻不以为喜,反而为忧,多方劝阻不听,只好划清界线,为图自保,虽然不寿,却死正寝,弟谢晦干预皇室家事,操纵朝政,最后丢掉身家性命。世系陈郡阳夏谢氏12345678910111213141516谢缵谢衡
谢鲲
谢尚谢康谢肃谢灵佑
谢裒
谢奕
谢玄
谢瑍
谢灵运谢凤谢超宗谢才卿谢藻谢玄曙谢几卿谢景懋谢讱卿谢超孙谢苏卿谢施谢华谢偕谢映谢蟾谢侦隆谢泉谢攸谢珫谢雅谢玙谢温谢球谢令谢元谢起宗谢远卿谢谐
谢据
谢朗
谢重谢绚谢绍谢世基
谢瞻谢麟谢洪正谢士会谢永吉谢瑞卿谢达贤
谢晦谢世休谢嚼谢世平谢遯
谢允
谢景仁·谢恂谢稚谢述谢纬谢朓谢谟谢综谢约谢纯谢沈谢裕谢甝谢方
谢安
谢瑶
谢澹
谢璞谢涛谢模谢该谢承伯
谢琰谢混
谢涟谢有宁谢洪高谢仕纶谢永良谢肇谢峻谢万谢韶谢思谢曜谢密谢庄谢朏谢谖谢经谢蔺谢贞谢孝政谢偃谢瀹谢览谢举谢禧谢嘏谢喻复谢石谢汪谢明慧谢敷
谢铁
谢冲
谢方明谢惠连谢惠宣谢邈谢翀谢方明
声明
谢氏大家族 致力于谢氏文化 历史 时讯的宣传,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文章表达为原作者观点,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转载和分享!
谢 氏 大 家 族
家谱 | 祖训 | 名望
文化 | 精神 | 古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作者:admin 2018年12月15日